本帖最后由 心悦君 于 2018-9-25 14:25 编辑
众所周知,宋代五大名窑 分别为:钧窑 、汝窑 、官窑、 定窑、 哥窑。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“瓷器”时代,事实上,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,是不同的种类,所以说,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。
宋代官窑的名气,远远大于人们对它的认知。台北故宫收藏有一百余件官窑作品,大多为清三代收入清宫的旧藏。
随着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的发掘,人们对这批传世官窑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。比如年代的问题,台北故宫已将一部分修改为南宋-元,显然是受到老虎洞窑址发现的影响。
再比如有些龙泉窑专家,一直认为其中一部分“官窑”实为“龙泉窑”。真相到底如何,还有待进一步探讨。
相比汝窑的昙花一现,官窑的烧造时间要长很多。它是继汝窑之后,青瓷的另一高峰。官窑追求的美学极致,不只是釉色,更是釉质。
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官窑作品,都是经过多次上釉而成。有的时候,釉子的厚度,甚至超过了胎的厚度。所以,形容它最合适的一个词,是“玉质感”。
官窑,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,供御捡退,在当时俗称"官窑"。官窑,毛公洞第一(今 江苏扬州一带)。
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,规整对称,宫廷气势,高雅大气,一丝不苟。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,手感沉重,胎土呈深黑褐色,后称"紫口铁足"。釉面沉重幽亮,釉厚如堆脂。
釉面多层反复细刮,釉光下沉而不刺眼,纹理布局规则有致,造型庄重大方。另外“肉腐留骨”,胎处象死人骨头,俗称“骨董”。
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,其实,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,后世再无此称呼
官窑鉴定口诀 紫口铁足官窑现,釉细润厚超胎限。 瓷器足部本无釉,烧后黑色都可见。 口部釉薄显胎骨,粉青翠青价上万。 口诀也很清楚,器口薄,釉也薄,胎重,达到釉最薄,圈足无釉,有黑灰胎,也有开片,特点是金线粗糙并且稍细,不穿过铁线,粉青、翠青贵重。
特征鉴定 (1) 产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种,胎质较松,呈紫灰色。 (2)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,通体满釉,外底留有 3至4个或更多支钉痕。 (3)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,釉多开片不透明,釉色以粉青为主,也有淡黄和青灰色,纹饰少见,有紫口铁足现象。 (4) 器形有碗、盘、洗和各式瓶、炉等,仿古铜、玉器造型较多见。
官窑特点: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。 胎体较厚,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,釉面开大纹片。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,一般来说,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,釉较薄者开小片,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
扫描二维码,下载APP,获取更多信息。
|